202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会上明确表示,《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第一条,这一部署凸显了产业升级在未来五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仍达80%左右,构成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建议》提出推动化工、机械、造船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预计未来五年将为传统产业释放10万亿元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突破1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加速崛起,形成"固本升级"与"创新育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建议》明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些领域不仅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更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建议》提出持续扩大产业优势,推动绿电与氢能融合发展,建设"绿电+氢能"零碳产业园,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50%。
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建议》提出持续扩大产业优势,推动绿电与氢能融合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增长点备受关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建议》提出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拓展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等应用场景。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
《建议》前瞻性布局六大未来产业方向,明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前沿领域被寄予厚望——郑栅洁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10年这些产业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目标
未来10年,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新增规模预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我国已建成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和"祖冲之号",《建议》提出建设国家量子实验室,突破量子芯片、量子中继器等关键技术,目标到2030年形成完整的量子科技产业链。
将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医药、材料等领域的绿色制造变革,预计到2030年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将重点突破植入式脑机交互技术,在医疗康复、智能装备等领域开展应用试点,相关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达到千亿级。
《建议》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地位,从基础研究、企业主体、要素市场化三个维度构建创新体系。数据显示,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从2020年的2.4%提升至2024年的2.7%,《建议》提出进一步提高至2030年的3.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将显著提升。
在基础研究方面,《建议》提出加强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聚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和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强化,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另一大亮点。《建议》提出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等基础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全国政协常委苗圩建议,在法律层面明确公共数据和个人数据权属,按照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分类管理,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促进数据开放共享。这一改革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议》注重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区域的科创引领作用,打造迭代创新型未来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地区立足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应用场景,培育特色鲜明的赋能创新型未来产业。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提出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这些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将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更将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各地产业同质化竞争。东部地区将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中西部则可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这种差异化布局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提升我国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议》充分体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提出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韧性。一方面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建立关键技术和原材料备份清单,推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国产化替代。
在科技开放合作方面,《建议》提出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全国政协常委王志刚建议,聚焦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同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开放创新"与"自立自强"的有机统一。
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挑战,《建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部署表明我国不会走"去工业化"道路,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未来产业布局,从科技创新突破到区域协同发展,《建议》勾勒出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在这份蓝图指引下,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